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四百一十七章南昌府學大論戰(中)

關燈
第四百一十七章 南昌府學大論戰(中)

“這……這是因為聖賢道統,一以貫之!”楊易聽阮元這樣一說,才隱隱發覺,阮元學問之高深遠在自己意料之上,或許他對於宋學之言亦自精通,可即便如此,還是硬著頭皮說道:“孔聖之語,傳於曾子,曾子之道傳於子思,子思再傳孟子,這便是朱子所言道統。由此可見,闡明道統,便需集四子之書,這《大學》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述之,《中庸》是子思論道之言,自然應該獨立成書,與孔孟並立,以示道統相承了。”

“說的不錯!聖人之言,曾子得其精要,既然如此,闡明曾子之語,便是發揚道統了,你可認同我這一句話?”阮元忽然問道。

“這……正是這個道理。”楊易不知其中詳情,便隨口應了阮元。

“好,那你看我這部書吧。”阮元一邊說著,一邊也從身旁取了一冊書來,對楊易道:“楊易,這部書名字叫做《曾子十篇註釋》,若是你不知《曾子》,我且為你言之。《大戴禮記》之中,本有《曾子》十篇,所載亦是曾子之言,我清楚道統之立,關鍵在於曾子,是以我曾耗數年心血,註《曾子》十篇於此,那你且說說,我為曾子之學加以宣揚,這……算不算發揚道統呢?”說著也將那部書展開了,讓府學諸生看得清楚。

楊易雖是生員,可所知之書亦只《四書五經》,他知道《十三經》之名,可其它公羊、儀禮諸部便未能看過,這《曾子》十篇出於《大戴禮記》之事,他竟是全然不知,更不知阮元亦曾為此書作註。一時聽了阮元解釋,當即楞在原地,心想阮元之言,果然自成體系,言之不差,沈吟半晌,知道自己學問遠不及阮元,只好答道:“這……大人確是承繼道統之人,是……是在下才疏學淺了。”

阮元自然清楚,楊易第一個站出來和自己辯論,便多半不是其中主謀之人,只是受人蠱惑,一時誤解了自己,便也示意他坐下。很快,又有一名生員站起來道:“阮大人,後學陶山,有一事卻是相請阮大人解釋清楚,楊兄方才說聖人之道,在於朱子《四書》,這大人已經承認了,這道統斷絕,時隔千年而覆振之事,大人也承認了。那大人豈不是已經承認了,這《十三經註疏》乃是不得道統之人所言所註?既然如此,大人刻這部書下來,卻還有何用意?”

“陶生員,這朱子之功,我是從來不敢有半分否認的。只是有一件事,卻也需要你先想一想,亞聖之下,儒學雖是失了道統,可千年相傳,其間聰明才智者有之,皓首窮經者有之,即便他們不得道統,難道憑著千百年的心智積累,竟不能有一二裨益之語麽?漢之董子、鄭康成,唐之孔憲公、韓文公,自也是一時名士啊?另有一事,我說來你且試思,這許多作註作疏之人,或許確是如你所言,不得道統,可他們相距聖賢的時代,要比朱子更近啊,即便道統之事,一無所取,難道這音韻訓詁之言,也都是一無所取嗎?要知道,這文字之本義,只有越接近聖賢之人,方才越容易了解啊?”阮元當即答道。

“阮大人,後學王魁,有一事想請大人賜教!”眼看陶山面露猶豫之色,似乎覺得阮元之言也有道理,不想再與阮元辯論,又有一名學生站立而起,向阮元問道:“大人,後學聽聞,大人對朱子所言靜坐修身之道,從來多有議論,大人認為,這靜坐修身不過禪宗小道,並非聖人之本意,可靜坐修身之言,朱子從來說得清楚!大人卻是為何,竟要於這靜坐修身一事之上,與朱子有所齟齬呢?”

“王生員,既然你這樣問了,那我另有個問題,也請你思考一下。”阮元絲毫不加猶豫,答道:“你既是生員,想來先賢經典自已熟讀,你且回想一下,聖賢之言,有哪一句曾經提及修齊治平之事,是需要靠靜坐修身來完成的?這靜坐修身之語,從不見於三代古籍,可見成修齊治平之事,這靜坐修身之事,有亦可,無亦可!朱子言靜坐修身,這不失為一種養德之法,若是你以為不錯,那自然可以奉行,但你再想想,你一個人的靜坐修身,再怎麽反躬自省,對於外人而言有何用處?既然對外人無用,那這修身之法,便只可稱為‘德’,而不可稱為‘仁’了,修仁德之業,可以通過靜坐,卻不能只依賴靜坐啊。需數人之間,相與行仁恕之事,方才可稱之為‘仁’!怎麽樣,我說得也有道理吧?”

“大人,後學黃鳳,有一事向大人請教!”

“阮大人,在下吳子祥,有一事請大人言明!”

……

如此又有前後六人,相繼向阮元問起漢宋之辯,阮元一一應答,以示自己推崇漢學,然根本與宋學無二。這些學生本來對《四書五經》之外的先秦經典便知之不多,聽阮元這樣一講,便也漸漸清楚,阮元所言之法,更容易闡發聖賢之道,而阮元自始至終又沒有一句詆毀朱子之語,學生之中,竟也漸漸沈寂了下來,其他二十餘名學生各自沈默,竟是不願再與阮元論辯了。

只是阮元卻也清楚,那個真正圖謀不軌之人,這時卻還未出現。

“阮大人,後學從來聽聞阮大人為政之餘,不廢學問,今日一見,果然名不虛傳啊。這南昌府前朝有王陽明,今日又有阮大人,果然是臥虎藏龍的寶地啊。”忽然,一個奇怪的聲音傳入了阮元耳中,言語看似從容謙敬,聲音之中,卻透著一股詭異之氣,竟似出言之人表面謙恭,實則對阮元之學不屑一顧一般。阮元擡頭看時,只見這時諸生之中,已站起了一人,神情從容,眼神卻閃爍不定。這書生看著阮元已然註意到了自己,便又說道:“只是阮大人,後學仍有一事不明,請大人賜教,大人方才所言刊刻《十三經註疏》之語,後學聽著,確有道理,可大人今日所刻,並非只有這四百一十六卷《十三經註疏》啊?後學聽府學裏的人說起,大人準備修書的刻版,是六百五十九卷之數,那請問大人,這多出來的二百四十三卷,大人竟要作為何用呢?”

只是阮元聽著此人之言,更加不解之處,卻是在於先前一句。

“臥虎藏龍……此人為何要用這樣的詞語稱讚於我,看他的樣子,不像是詞不達意之人啊?臥虎藏龍……龍?難道……”

想到這裏,阮元卻仍是克制,便即答道:“這位生員,方才其他生員向我提問時,都說了自己姓名,可不知為何,你方才只提了問題,姓名還沒說呢。也罷,這個問題我先與你解釋一番便是,這六百多卷刻版,並非只有宋本《十三經註疏》一套,後二百卷,乃是我早年撫浙之時,與浙江學生幕友一並刊刻的《校勘記》,有經有校,這書方才全了,你卻以為如何?”

“是嗎,哈哈,看起來阮大人真是不畏世俗,不避流言之人啊?後學桐城方升,見過大人了。”這方升之語在阮元聽來,仍是頗覺詭異,只覺得他並非真心與自己辯論,卻是一直在用各種不當文詞,在改變府學中的論道氣氛。“阮大人,那後學可否這樣理解,這套《十三經註疏》若是刻成了,日後流傳下來的,並不是只有古聖前賢的十三部經典,與之一並傳世的,可還有阮大人的校記啊。阮大人,這比附聖賢之術,您果然是得心應手啊。如此刻印古籍,只怕百年之後,大人這校記,也就可以與十三經並稱,成為這千載流傳的第十四經了吧?”

果然,方升此言一出,臺下學生又開始紛紛議論起來。而阮元自然清楚,方升之意便是要造成錯覺,使學生以為自己刻書並非為了聖賢之道,為了幫後世學人慎擇善本,相反,自己刊刻古籍,只是為了沽名釣譽,借刻書之事妄求與古之先賢同輝罷了。

但即便如此,有了王鼎先前進言,阮元自也清楚府學中有如此作想之人,這次前來,也已然做好了準備,便即對方升答道:“方生員,桐城方氏,百年書香人家,倒是我阮元自慚形穢了。你這個問題問得不錯,十三經是聖賢經典,既然我阮元之意在於廣擇善本,以彰顯聖賢之道,那我何必將這校記一並刻上呢?可各位反過來想想,若是我等果然要尋得一部十三經善本,那這校記,本就是不可或缺之物啊?這經籍流變,各位或許尚不清楚,十三經最為高古之正本,不在書籍之上,而是在於西安府唐朝流傳下來的《開成石經》。而刻本十三經,眼下可見最為精古者是南宋之人編刻。各位應當知道,南宋文人刻書,可是很難看到西安石經的啊?這十三經刻本與正本,自此南北殊途,卻也可惜。直到國朝蔣衡寫經,十三經正本之事方才被人重新提及。阮某不才,入仕之時便即得高宗皇帝授職,校勘開成古經,自然也清楚即便是宋人古本,猶有不足,而且阮某雖言此書刊刻,大端在於宋本,可之後的明本呢?確實,明本多有妄改古經之處,可明本也並非一無是處啊?既然如此,難道這宋本十三經,便果真是一字不可更易之善本了嗎?不是!相反,為求善本,我等不當囿於古本,不當唯宋是尊,亦不當唯唐、唯明是尊,而是應該兼取眾本之所長,遍觀眾本之所異,如此,方是‘博學而算’,方才合了先賢曾子之本意!是以我這次修書,以宋本為根本,卻又兼之以唐之石經、明之汲古,便是日本國傳入中土之足利本,有所長者,亦可取之!如此,則國朝自有國朝之善本,又何必唯宋是尊,唯明是從呢?”阮元所言“明之汲古”,指的乃是明末刻書大家毛晉所立汲古閣,其經史各本亦多有可稱道之處,只是十三經一道,相較於彼時宋本,汲古閣本不免有些粗疏而已。這時臺下諸生聽著阮元之語,只覺阮元雖精於古事,然究其根本,乃是為今人所用,希望今人更進一步,以勝古人,自是精神振奮,先前對阮元的懷疑,也已經消去了大半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